我们先来比较一下美国抽象画家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Mother-well)与中国艺术家张浩的作品。前者把东方书法的形式融入他的作品,这是典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而张浩的貌似抽象书法的作品其实是在描述一个地理考察的故事。
马瑟韦尔的抽象表现主义首先出自行动主义,或者自动主义的观念。这种观念把超现实的精神,比如他的《西班牙共和国的挽歌》(图17-76)中诉诸的悲剧崇高精神首先悬置起来,然后通过潜意识的个人激情把色彩、线条和构图综合性地宣泄到画布上。这个行动主义是无意义的,但最终创造出终极意义。这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现代抽象的物质形式指示的非存在和精神存在之间的断裂性特点。马瑟韦尔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把中国书法的书写看作激情喷张的表现主义手段。然而,在中国漫长的书法史中,唐代的张旭和张璪的泼墨只是极端的个例,也缺少实物的佐证。这个书法表现主义的极端却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二元断裂性哲学的参照。马瑟韦尔让书写自身成为一种“非存在”(内容)中的(精神性)存在。
张浩的作品表面上看似乎和马瑟韦尔类似,受到了中国书法影响,然而,张浩的作品和激情喷发的书写无关,而是他的游记。
80年代,张浩曾到很多古代遗迹去考察,比如他到敦煌、西安、天水麦积山、兰州等西北古代文化遗迹去研究探索古代艺术的源泉。接下来的10年,张浩尝试用传统水墨去描绘这些游历考察的地点。这个时期的作品还保留着明显的传统山水画形式。但是,他关心的不是如何再现那个景象,而是如何抓住他的游历感觉(图17-77)。
从2006年开始,张浩的绘画转向彻底的无形,人们会说这是抽象。他的作品画面的构图基本上由粗黑的线条所组成(图17-78、图17-79)。任何人第一眼都会认为它是书法,或者书法的变体。这些像字而非字的"书法”无法识别,它们好像徐冰的天书,是艺术家自己造的字。然而,张浩的这些书法其实和造字没有任何关系。他在构图时,也完全没有参考任何具体的字形。相反,这些假字的笔画是写实的,是他的“游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他的游历经验。比如,当他在某个城市、某个小镇,或者某条河流旅行考察之后,就用某种线条和结构表现自己的感觉。他根据自己的联想把一个地方的地形走向和人文气氛用线条勾画出来。
这些线条不是一次性迅速地挥毫而就。它们看似饱满或者淋漓酣畅的书法,其实每一个笔画都是经过多次积墨而写就的。其中凝集着张浩的冥想和修正,是他对游历的思考和回忆。它们既是地貌学的概括,也是游历感受的记录。这其实和抽象无关,它是山川的书写,是一种日记般的纪实。他把游历的地理空间转化为凝聚的时间,并把这些时间通过积墨技法留存到那些类似书法文字的笔画中去,所以笔画不是自我表现或者语义抒发,而是游历过程的情节和时间的记录。积墨的笔画就是时间的积累,所以,我们也把张浩的作品叫作“时间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