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家的杨键》
文/杨·劳伦斯·西思翎【荷兰】
杨键选择钵和芒鞋作为创作主题,这两样物件将他的作品与佛教世界紧密相连,更准确地说,是与佛教僧侣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钵和芒鞋象征着自甘清贫的美德,钵可以接纳他人的施舍,无论是零散的硬币还是一点粗茶淡饭,而托钵化缘的僧人则通过乞讨唤醒施者的慈悲之心,让人们领悟到财富的虚幻,并认可有人甘愿清贫只是为了他人的福祉,同时,芒鞋也是谦卑的象征,与僧侣的身份相得益彰,它以最简单的形式展现了朝圣者的疲惫,是沙土或沙石道路上可见的行走印记,它的磨损,既是行者生命消耗的投影,也表明了勇敢接受生命如朝圣的宣言。
中国评论家立即将杨键的钵和芒鞋解读为佛教生活方式的符号,并将此与画作的深层意蕴画家创作的立意联系起来,他们不经意间将杨键塑造成一位佛教徒,这虽非全然错误,但却超出了我们的讨论范围。于是,他们开始阐述佛教在古今中国的种种含义,而这恰恰是我们力图要避免的方法,必须明确的是,杨键的画作并非佛教艺术,它们不是如希腊东正教圣像那样的宗教图示,它们不是为寺庙而作,而是为艺术展览、收藏家的宅邸或博物馆而生,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缺乏精神性,恰恰相反,它们深深植根于当代的精神观念之中。如果钵的意义在于宗教、信仰或哲学,那么一幅钵的画作的意义则在于艺术本身。画家是否信佛,在此并不重要。
然则,一个与佛教相关的联结却被忽视了,而它至关重要,这两种定义古代僧侣的物什,在画家或观众的眼中,或许能在当今社会象征性地指向艺术家,钵作为托钵僧的工具,芒鞋作为其行走的载体,实际上暗示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职责、使命和角色。当僧侣及其神圣生活的誓言在这个社会中失去立足之地和可见性时,艺术家已接过这面理想主义的旗帜,艺术如同僧侣或祭司的天职,超越理性,艺术家默默接受不安定的生活(在金钱社会中,这简直是亵渎),向世界展示一种与主流相反的生活方式,展示倍受威胁的月球另一面,他们既无大用又可被替代,却依然令人敬畏或困惑,他们赢得了喝彩但却仍遭到父辈、长者和导师的拒斥。艺术家凭借纯粹的人性本能(尽管这种本能常被诟病),深知自己是守护神圣之火的人。那火炬在他们的心中燃烧。现代社会已找到方法将艺术(往往是以腐化的方式)同大金融体系融合,就像古代社会中寺院因积聚财富与权势变得强大,钵不外乎成为一幅冷嘲热讽的图景。在这个僧侣被太监和仆从取代的社会里,杨键以诗人的直觉,信任人心的根本诚实,他提倡回归纯粹的艺术理念,如同原初的佛陀所主张的那样,深知金钱这终极的欲望是腐蚀人类制度的毒瘤,正如寺院需要不断改革,艺术亦然,为此,这位艺术家凭借诗意的直觉和傲气,经过冥想与专注,选择钵作为自己创作的核心和象征主题。
艺术家杨键在无意中道出真谛:钵或饭碗,正是他的“赖以维生之钵”,是谦卑之钵,是艺术之钵,亦可称之为佛陀之钵。
杨键不仅以“托钵僧”的角色存在,更以“行者”的身份穿着芒鞋行走于世。在这个意义上,他知晓自己的来处,却不知去处在何方,但他依然前行,他了解远方,纵然尚未踏足,他敲响异乡的门扉,门自会为他敞开,只因他是艺术家。世界不知他从何而来,但只要他展现技艺的精髓、线索的奥秘与未解之谜,世人便不惧怕也不在意。在破碎理想的孤儿时代,艺术岂非我们仅存的奥秘么?对所有人而言,艺术家或许是福音的传递者,而福音总有普世的回响,他的朴实技艺能让他辗转各地,在每个村落,他都能找到倾听的耳朵与伸出的援手,他是无名之神的仆人。
通过不断描绘钵和芒鞋这些永恒重复却又千变万化的器物,杨键展开了一场关于艺术的冥想,一场关于艺术家角色的视觉论述,正如每位僧人的最高使命是重新定义其信仰的神灵和圣徒(哪怕只是在祈祷文中移动一个逗号或句号),艺术家也在每件作品中重新诠释艺术的本质。
(陈子弘 译)
——本文节选自西思翎《杨键的艺术》(即将出版)
艺术家简介
杨键,1967年生,现居安徽马鞍山。杨键是汉语新诗代表性诗人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曾获刘丽安诗歌奖、柔刚诗歌奖、李叔同国际诗歌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等。著有诗集《暮晚》、《古桥头》、《惭愧》、《哭庙》、《杨键诗选》、《长江水》等;英文诗集 Long River (Tinfish Press, 2018), Green Mountain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0)。在绘画领域,杨键自千禧年初开始精研水墨,自成一家,前所未有。通过创作探讨人生的本质,追求内在的超越与道心的回归。作品被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白马寺释源美术馆、虞山当代美术馆、南京先锋书店、北京太和艺术空间等多个民营美术馆和机构收藏。
汉声重构人。
杨 键 水 墨 个 展
2024
意不在此:杨键作品展,尚合院,宁波
2023
看向内里的眼睛,尚林美术馆,宁波;
金刚:杨键个展,人可艺术中心,杭州;
旦暮之间·杨键水墨作品展,现在艺术沙龙,滨州
2022
悬空,先锋矿坑书店,南京;沉重的飞翔,和光同尘艺术馆,无锡
2021
芒鞋与钵,白马寺释源美术馆,洛阳
2018
悲与空,现在美术馆, 滨州
2015
寒山,虞山当代美术馆,常熟
2014
冷山水,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2013
道之容颜,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1
杨键的水墨,艺事后素美术馆,南京
杨 键 水 墨 群 展
2024
尚未生成的汉声——中国当代水墨【上篇】,人可艺术中心,杭州
2023
当代中国水墨大展“心魂书写——当代水墨艺术的重启”,厦门超旷美术馆;
随时间而来的诗意——写作者的视觉转换,白夜花神诗空间,成都
2020
艺术深圳,深圳会展中心6号馆,深圳
2019
转换:从新文人画到新人文画——董欣宾、卞雪松、朱建忠、杨键四人展,虞山当代美术馆,常熟;
2019
艺术深圳,深圳会展中心6号馆,深圳;
墨与物——第二届水墨双年展,武汉美术馆
2018
灵性的回归——中国当代诗人绘画巡回展,北京中华世纪坛;
自由的尺度——中国当代水墨走向欧洲,意大利卡萨雷斯博物馆;
2018艺术深圳,深圳会展中心6号馆,深圳;
尘尽光生,星云文教馆美术馆,上海;
生生——洪凌、杨键艺术联展,大地美术馆,合肥
2017
仰而思之——岛子、申伟光、杨键三人展,虞山当代美术馆,常熟
2016
蔑视与叹息,虞山当代美术馆,常熟;
新人文画五人展,虞山当代美术馆,常熟
2015
虚薄之境——对画:山水与风景,上海明圆美术馆,上海;
峨眉当代艺术论坛 “黑白进化论”展,峨眉山;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展水墨主题展,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南京;
大运河国际诗歌节暨当代诗人书画展,西泠画廊,杭州
2014
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学术主持简介
杨·劳伦斯·西思翎(Jan Laurens Siesling),艺术史学者、美术评论家、译者、小说和诗歌作家。生于荷兰,曾居法国,现居美国。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艺术史博士,初留校任助理教授,后任美国雪城大学副教授、南密西西比大学美术馆馆长。他的研究涉及凡·高、伦勃朗等欧洲艺术名家。曾以自由艺术学者身份供职于法国、瑞士多家地方博物馆。同时从事艺术评论,为新锐美术家编撰画册和专著。近年来多次受邀在中国多地演讲,在2018年获首届徐玉诺诗歌奖·翻译奖。
策展人简介
人可艺术中心创始人,艺术总监,艺术家,收藏家。
汉声展览发起人。